拜訪革命 · 從加德滿都、德黑蘭到倫敦,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 - 端 Mall
Initium Books

拜訪革命 · 從加德滿都、德黑蘭到倫敦,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

「端」推薦語:書中講述的並非革命的原理,而是人的故事。每個人在歷史轉折中的處境各有不同。這裡記錄下的是他們的憤怒與驕傲,淚水和血水,更有拉開時間的距離,看他們如何面對革命的曲折與失意。


HK$148
庫存 32 件

品牌
支付方式
support payment method paypal support payment method american_express support payment method apple_pay support payment method master support payment method visa
分享

 

內容簡介

革命,不只是新聞頭條,而是他們的生活日常。 

在踏上革命的路口上,抗爭者為何時而奮勇向前,時而徬徨躊躇?
如果民主無法承諾太平,專制未必不能苟活,市井小民該何去何從?
 
《端傳媒》國際新聞主任──周軼君,呈現最真實的革命面孔。
 
北非強人穆巴拉克、格達費為何倒台?伊朗人民是否仍然對什葉派領袖何梅尼敬若神明?以普丁為師的厄多安,還能把持土耳其政壇多久?查維斯在美國後院豎起反美大旗的真相如何?擺盪在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烏克蘭,要投靠強權還是追求獨立?位在世界邊陲的尼泊爾,那裡的人們又是如何被毛澤東思想感召而挺而抗暴?在英國、瑞士,乃至列支敦士登等富裕的西歐國家,民主又面臨什麼新的挑戰?
 
最重要的是,那些在這些歷史現場的小老百姓,怎麼看待這一切?那些既受革命風潮左右命運、也推動著歷史巨輪向前滾動的中產市民,如何面臨一連串加諸在他們身上的選擇?
 
從2004年烏克蘭的「橘色革命」、2009年伊朗的「綠色革命」、2010年底席捲整個伊斯蘭世界的「阿拉伯之春」,進而到2013年土耳其反對厄多安總統威權作風的「占領蓋齊公園運動」,整個歐亞大陸的心臟帶地接續燒起反威權、爭自由的燎原野火,成為整個21世紀初除了反恐、金融危機之外,最重要的全球政治事件。然而這一波民主浪潮的本質是什麼?這是永遠不畏烽火、哪裡有危險往哪裡跑的周軼君要在《拜訪革命》去探索的。
 
「每一瓢革命的滋味,冷暖自知。而每一種滋味都是真實。」
 
為此,她去了全球記者都得去的開羅、伊斯坦堡、德黑蘭、巴格達、基輔、大馬士革,也造訪了不太有人去的加德滿都、列支敦士登。在一個個全然陌生的環境,冒著扒竊、歧視、性騷擾、甚至汽車炸彈攻擊的危險,採訪計程車司機、示威民眾、盜版DVD小販、地下樂團歌手、地產開發商、各大主流媒體記者、穆斯林兄弟會青年領袖、報社總編,多國政府首長。我們會看到寧願戴上面紗而捨棄大學教育的土耳其婦女、就算發現車上有炸彈也只想敷衍了事的巴格達衛兵,以及哭著懺悔自己的暴行的警察。
 
藉由真誠的態度、犀利的提問,周軼君時而牽引出受訪者的熱切渴望,時而逼問他們的猶豫困惑:拼經濟還是爭自由、本土或開放、反美或親美、集體認同還是個體自由,回歸傳統還是擁抱現代?
 
那些對一般台灣人來說只是「國際新聞」、「時事分析」的事件,例如軍事鎮壓、貪腐、經濟封鎖、宗教對立,究竟是如何影響著當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?如何激起人民抗爭的意志?又如何限制了成功邁向民主化的可能?
 
在問與答之間,作者也邀請讀者一起反思:置身事外的我們,該如何公正客觀看待遠方人們的奮鬥?對於我們自己的國家,又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?

★ 三十五篇採訪報導,是由獨裁者與小市民、軍人與信徒、男人與女人述說的真實故事,見證了21世紀民主的挑戰與機遇。
★ 作者周軼君為《端傳媒》國際新聞主任,曾為全世界唯一常駐以色列加薩走廊地區的國際記者,堪稱華人新聞界中第一線國際經驗最豐富的記者。
★ 針對21初全球各地重大民主抗爭事件的第一手報導採訪與深刻反思。除了推翻穆巴拉克、格達費的阿拉伯之春之外,本書還涵蓋了許多目前書市較少觸及的領域,如全球最富裕的列支敦士登罷免大公的公投、英國女王之存廢、委內瑞拉強人查維斯的評價等等。
★ 全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撰寫,綜合記者採訪與旅遊文學的特色,文筆俐落、輕快,不時穿插著生動的比喻、尖銳的反諷,相比於一般同類的新聞分析作品,可讀性非常高。

針對烏克蘭革命、阿拉伯之春、尼泊爾民主化等全球重大民主運動的第一手報導採訪與反省。《端傳媒》國際新聞主任周軼君深入險境,以輕快、銳利而深刻的文筆,呈現最真實的革命面孔。

規格

  • 平裝 / 480頁 / 16 x 23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
作者簡介

周軼君

現任《端傳媒》國際頻道主任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文學學士,英國劍橋大學國際關係碩士。2002至2004年,任新華社駐以巴地區記者,期間是唯一常駐加薩的國際記者,曾採訪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、阿巴斯,對哈馬斯組織創始人亞辛的專訪被多家國際傳媒轉載,關於以巴衝突的文字、攝影故事獲得國際多個獎項,曾被評為「中國記者風雲人物」。2005年出版《離上帝最近——女記者的中東故事》,除政治人物外,亦白描當地一般民眾的生活面貌,辛酸痛苦伴隨幽默溫馨,展現衝突下的人性。
 
2006年起任職香港鳳凰衛視,並定居香港。繼續奔波在國際熱點地區,經歷尼泊爾改制、南北韓危機、戰後阿富汗、伊拉克重建、烏克蘭戰爭、南美民粹崛起、埃及、利比亞及巴林等一系列政變,亦有實地觀察美國與歐洲政局。
 
她的國際新聞分析、隨筆常見於《風傳媒》、《端傳媒》、《金融時報》中文網,也常受邀「鏗鏘三人行」談話節目。

推薦語

李志德(《端傳媒》台灣新聞主編)

房慧真(作家、著有《單向街》、《小塵埃》)

苗博雅(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)

梁文道(香港作家、「一千零一夜」主講人)

劉  瑜(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、著有《民主的細節》)

《東方歷史評論》


李志德《端傳媒》台灣新聞主編
「這幾年,愈來愈多台灣年輕人走到世界各個地方,嘗試著獨立寫出當地的報導。但很遺撼的是放眼台灣新聞界,似乎找不到一個可以效法的先行者。周軼君其人其書所補足的,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遺憾。尼泊爾、伊朗、利比亞......周軼君自己走進每一個新聞現場,這樣的採訪經歷,可以輕鬆地看,更應該嚴肅地讀。」

房慧真作家、著有《單向街》、《小塵埃》 
「今年八月《端傳媒》周年,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周軼君的文章,這是一個全然陌生的名字,在茫茫網海裡,每天湧上來的文字數以千萬計,我獨獨願意為了她的字,花幾分鐘Google她的其他文章。這是個令人敬重的新聞對手,能夠看到她的文字成書,是讀者之福。」

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
「隨著網路的普及與社群網站的擴散,人們憑藉著數位載具,便可自認『不出戶,知天下』。不只既有的人際互動模式改變,連資訊生產、傳遞的模式也隨之轉變。過往只有學術菁英才能掌握的知識成為庶民透過Google就能取得的常識,豐富了人們的生活;同時,過往會隨著新聞社群自律而不會見諸報端的極端虛偽的謠言,也可成為上百萬人分享的熱門新聞。我們乘著新科技的浪潮,瞬間瀏覽全世界,但也被浪潮帶來極度碎片化的資訊淹沒……


在這個桌上型記者取代調查、駐地記者的年代,《拜訪革命》在華文書市,是少數堅持著古老手工藝的奢侈品。從來就不會有真正價值中立的寫作,或許讀者不會全然贊成作者的觀點,但華文世界,需要更多讀者鼓勵這樣的新聞人。」

梁文道╱作家 
「在我所認識的跑國際線的記者朋友之中,周軼君最能掌握冷靜與同情之間的巧妙平衡。於是她這部《拜訪革命》,便佈滿了大大小小的不方便細節,沒法被納入當下爭議兩造的任何一端,擾亂了吾人僵固的視界,反而卻因此構成了我們前路的警示。簡單的講,在觀看世界的時候先把過於龐大的自我放在一邊,並不是為了如其所是的『客觀』,而是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聯想。那些聯想,對自己說不定才因此變得有教益。」
 
劉瑜╱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:
「周軼君去過很多我們沒去過的地方,見過很多我們沒見過的人,聽到過很多我們沒聽到的聲音。從利比亞到埃及,從英國到尼泊爾,她以生動細膩的筆調將我們帶入很多重大國際事件的現場,並以其冷靜深入的分析引領我們思考世界前進的方向。」
 
顏純鉤香港天地圖書總編:
「周軼君的新書,以跳脫鮮活的文字,描述不同國家的政治變遷。在『革命』的現場,速寫『領袖』和『民眾』的形象,令人大開眼界之餘,也不免借他人酒杯,澆自己的塊壘。世道在變,潮流如斯,中國人如何自處,我們都要選擇。」
 
魏城FT中文網資深編輯
「軼君的文章既有女性常有的那種溫柔和感性,又有女性少見的那種冷靜和理性,她的豐富閱歷和國際視野則使這兩個特點獲得奇妙的結合,讀她的文章確實是一種享受。」
 
《東方歷史評論》
「周軼君在很多方面都稱得上我們時代最優秀的國際觀察者,因為她超越部落狹隘思維的全球眼光,對理念和事實、歷史和當下的無限好奇,也有不為炮彈所擾的冷靜理性,和與之共存的人道悲憫。如果沒有一批周軼君這樣,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,中國就談不上是一個現代大國。她清晰地講述了中國與看似遙遠的中東之間緊密而隱秘的關係,豐富密集的觀察、閱讀和極簡的寫作使她的書堅實而迷人。」

目錄

推薦語
自  序

 
一、尼泊爾:民主新生兒
第01章 紅色雨季中
第02章 有詩人的江山
第03章 加德滿都旅店
第04章 革命勝利以後
 
二、伊朗:不只是伊斯蘭
第05章 主題公園
第06章 愛在德黑蘭
第07章 化與迷航
 
三、伊拉克:不安的現代化
第08章 檢查站
第09章 民主的斗蓬
第10章 巴格達之夜
第11章 中國人在伊拉克
 
四、阿拉伯聯合大公國:「我現在就要!」
第12章 陛下的盛宴
 
五、巴林:貧窮的富國
第13章 「嘿,人民能來嗎?」
 
六、土耳其:大國夢
第14章  厄多安的兩張面孔
 
七、敘利亞:解嚴之門
15章 托克維爾的預言
 
八、埃及:三年之後
第16章 通往自由的門是紅色的
第17章 牆的盡頭
第18章 官方喉舌
第19章 不被欺負的臉
第20章 革命的滋味
 
九、利比亞:真主、格達費和利比亞
第21章 崩潰前夕
第22章 「民眾」哪裡去了?
第23章 「卡里斯馬」是怎樣練成的?

十、委內瑞拉:離奇之邦
第24章 查維斯有疾
第25章 荒蕪都市路

十一、烏克蘭:在巨人的陰影下
第26章 俄羅斯的靈魂
第27章 烏克蘭東部:記憶、標籤與未來
第28章 從D-Day到V-Day
 
十二、德國:重返正常
第29章 東西相遇
 
十三、列支敦士登:天堂裡的風波
第30章 人人都愛殿下
 
十四、瑞士:直接民主的示範
第31章 總統府在哪兒?
 
十五、英國:革命的起點
第32章 英倫四章
第33章 謝主隆恩?
第34章 大聲說
 
結論:騰飛的巨象
後記

書摘

 
第十七章  埃及  牆的盡頭​

夏六月,開羅正午。他從裡到外,黑色正裝。

我幾乎認不出瓦利德。三年前那個昂揚振奮的青年,沉下來,像一塊黑色的石頭。他從記者協會門前臺階走下來,快到眼前我才確認是他。「你好嗎?」我伸出手。

「不怎麼好啊——」他摘下墨鏡,我一聲驚呼:一條刀疤貫穿左臉。

像幾乎所有革命一樣,三年前的解放廣場,屬於全體埃及人,但歸根結底是青年的,他們是發起者、組織者。最具規模的反對派穆斯林兄弟會,一開始並沒有參加——運動最初的召集人都是世俗派,跟穆兄會沒有溝通,但是穆兄會的青年組織卻一早投入,繼而喚醒沉睡的本部。而當穆兄會本部決意起義,憑藉他們無人可及的動員能力,廣場抗爭迅速變為燎原之火。

穆巴拉克倒臺後的一天,我去採訪「青年聯盟」領導人之一穆罕默德·阿巴斯。這個聯盟在廣場上誕生,十五個來自不同派別的年輕人,聚集在一頂綠色帳篷下,摒棄派別成見,攜手抗爭。阿巴斯是穆斯林兄弟會青年組織負責人。

我剛在阿巴斯的辦公室坐下,瓦利德走進來,跟房間裡所有男人握手、貼面。他一隻胳膊吊在胸前,打著繃帶。

「這傢夥是共產黨。」阿巴斯從桌子背後站起來,拍拍瓦利德的背,親密環抱。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,兩人在抗議人群中結識,之前從未謀面。「他是我在廣場上撿來的好朋友。」阿巴斯這樣介紹。

瓦利德也是「青年聯盟」成員,來自「革命社會黨」,一個信奉托洛茨基的共產主義流派。我一陣驚喜,像是逮到了「活文物」——共產黨人在埃及人數稀少,行動秘密。阿巴斯說他第一次見到瓦利德的反應也是:「埃及共產黨人長這樣啊……」

阿巴斯二十六歲,身材高大挺直,笑容燦爛舒展,那是穆巴拉克倒臺後,埃及人臉上常見的神情。革命前,阿巴斯在一家印刷廠工作。叔叔和堂兄弟都是穆兄會成員,他自己也認為那是最好的反對派,「廉潔、關心窮人」。他加入其中已經九年,在學校裡念的是商科,卻在媒體宣傳方面展現天分,常常通過網路、電臺組織活動。

瓦利德三十歲,比阿巴斯矮一頭,體態敦實,臉上掛著些風霜。艾因·夏姆斯大學法律系畢業後,成為一名民事訴訟律師。穆巴拉克統治的最後幾年,他接了不少人權官司,也差不多在那個時候,同幾名律師一起加入了「革命社會黨」。嚴格說,那個組織並不成「黨」,成員五六千,主要是工人、記者和律師,沒有明確領袖。瓦利德說自己是靠閱讀馬列著作才成為共產黨人的:「人要追求公平,才可以生活,不是嗎?」

粗略分下這兩個年輕人的政治光譜,瓦利德算「極左」,阿巴斯是「極右」,抗議爆發前,他們的整個人生,都在穆巴拉克統治的三十年裡。他們的組織都處於地下狀態,穆兄會算「半地下」,曾經贏得議會近五分之一席位,但是抓捕、打壓還是經常發生。二〇一一年前各種反對派形同傳說,未曾聚合。只是在聲援巴勒斯坦人的大型運動中,偶有謀面。

埃及鬆散的共產黨組織,與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穆兄會互抱敵意。但是在反對舊制度的廣場上,兩個年輕人攜手互稱兄弟。我本來是想瞭解穆兄會青年組織,因為偶遇瓦利德,話題一下子轉向他倆的跨界友誼。

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前,阿巴斯留意到網上一個世俗青年組織「四月六日青年運動」號召在「警察日」遊行,抗議暴力執法,網頁上超過一百萬人點贊。對潮流的敏感,促他決心回應,還制定策略,要求青年會的人分兩路,到開羅不同的貧困城區動員,夾擊切斷警察封鎖線。那天早晨,阿巴斯帶著幾百人行動,號召沿途民眾跟隨,等兩區示威隊伍突破封鎖會合時,聚集人數超過一萬五千人。這個結果大大出人意料,阿巴斯激動地跪地禱告。

但他忽然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辦,正與同伴討論,身邊冒出一個人,他左看右看,興奮大叫:「嘿!夥計們,我們正在鬧革命,這是一場革命!」

「革命社會黨」也號召出來抗議,但是籌畫並不嚴密,瓦利德一個人上街,遇到了穆兄會青年大軍。當他說出「革命」時,一下子點醒阿巴斯,行動目標超越了對警察的抗議。

當天夜裡,他們與其他抗議隊伍在解放廣場會師,穆兄會青年和共產黨人一起迎向警察的催淚瓦斯和高壓水槍。接下來的十八天裡,瓦利德和阿巴斯吃住一處,每天都會發現新的共同點:兩個組織都宣導公平社會,組織的基礎都是中下階層人群。當然,直接把他們粘合在一起的,是對穆巴拉克統治的不滿。兩個人的外表裝束沒有明顯差異,年齡相近,都是足球迷。雖然瓦利德並不像阿巴斯那樣虔誠禱告,但他們把宗教暫時放到了一邊。

抗議持續。警察換上橡皮子彈、真槍實彈,不斷有人死去。離他們不遠處,一個年輕人被打死。瓦利德難以忘記那個年輕人母親的眼淚。她對送葬的人群說:「你們都是我的兒子。」在內政部門前,葬禮遊行隊伍又遭槍擊,瓦利德肩頭被子彈射中。阿巴斯和穆兄會的人抬著他,飛奔去臨時救護站。包紮、休息之後,瓦利德回到廣場。他說,從此把兄弟會的人視為生死之交。

「青年聯盟」帳篷下面,除了這兩個意識形態相對的年輕人,阿巴斯還結識了基督教女青年領袖薩莉·摩爾,他們每天都通電話相互問好。阿巴斯說起那情形,激動地連說好幾個「難以想像」——同共產黨人和異教女性站在一起。穆巴拉克時代,社會團體因為受到打壓而各自封閉,兄弟會的人很少結交外人,也難免互持偏見。「但是,見了面才發現,跟我們持不同政治立場、宗教信仰的人,也可能是值得尊敬的好人。」阿巴斯的電話本上,多了自由派、左派、基督教團體等活躍分子的聯繫方式。

他並不是唯一有此收穫的穆兄會成員。當時社交媒體上有則短文流傳廣泛:「我弟弟剛從解放廣場回來,和穆斯林兄弟會的人聊天。其中一個告訴他,自己後悔過去對世俗青年的偏見,特別是女性。他說,當兄弟會的人在抗議中受傷,開羅美國大學的女生們,那些穿牛仔褲不戴頭巾的女生,沖過來幫他們包紮,送來水和果汁。這時候,他覺得埃及人團結起來了,有關宗教、生活方式的討論不再是最重要的,他希望這種團結能保持下去……」

抗議期間,穆兄會始終沒有亮出伊斯蘭旗幟,這叫阿巴斯驚奇:「穆兄會歷史上從未有過。」當時廣場上只有埃及國旗,所有派別都不打自己的旗號。阿巴斯談到這個變化時,眼神變得深邃,仿佛看見了什麼新的東西,但又一時難以把握。

整整十八天的血淚相搏,穆巴拉克突然垮臺。廣場上的人歡呼震天,應和著煙花直上夜空。「像夢一樣。」瓦利德和阿巴斯都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歷史在眼前轟然轉折。而當我見到他倆的時候,兩人似乎還不願從那場夢裡醒來。瓦利德每天都來找阿巴斯,否則好像缺了什麼。

我望著眼前這兩個年輕人,想到他們身上,伏著這個國家乃至整個中東從二十世紀初探求出路的歷史線索。西元7世紀伊斯蘭教發源於阿拉伯半島,很快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北非。絕大部分埃及人皈依了真主,人口結構也發生改變。一小部分不願改變信仰的「土著」,延續到今天被稱為「科普特人」,也就是埃及基督徒。此後帝國盛衰邊界起落,但伊斯蘭信仰在北非西亞一直穩定延續……

購物須知

客服諮詢

如果您對我們的商品和購物流程有任何的疑問,歡迎您選用以下任何一種方式聯絡我們,我們會立即為您提供幫助。

*正常客服時間為工作日的 10am~7pm,其餘時間我們會儘快回覆。

支付須知

  • 「端Mall」使用港幣(HKD)處理所有訂單,當您結算時價格將按最新匯率換算為港幣。運費、稅費及折扣將會在結算時一併計算;
  • 「端Mall」提供線上支付現金自提兩種支付渠道;如您選擇現金自提,則需要在「端Mall」的辦公地址自提商品,相關信息我們會在購買成功後通過郵件告知您;

物流須知

  • 「端Mall」提供順豐,香港郵政,速遞中心,香港自提等多種物流服務,供您在下單時選擇;
  • 書籍及影像類商品如寄送去中國大陸地區,只可選擇「香港郵政」,請留意!
  • 如需運送海外,可選擇「海外」配送選項拍下訂單,待正式發貨時將會發送具體郵費補拍連結至您的郵箱;
  • 配送時間須根據商品庫存以及運送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定,具體時間您可以撥打我們的客服電話進行確認;
  • 公司節假日正常休息,故節假日只接收訂單,不發貨,所有訂單將會在工作日時間盡快安排配送;

退換貨須知

「端Mall」提供七天退換貨服務。

自顧客收到商品之日起(以簽收日期為準)7日內。退換商品滿足以下全部條件,可享受退換貨服務:

  • 須保證商品包裝不出現嚴重破損,產品及其配件完好齊全;
  • 不影響再次銷售;
  • 食品及定製類商品不享受退換貨服務。

退貨退款流程

  • 請在退貨前的 48 小時內,通過郵件聯絡「端Mall」申請退貨;
  • 客服將對退換貨申請進行進一步了解,信息符實的申請將予以通過;
  • 如是商品存在質量問題而導致的退換貨,郵費將由「端Mall」承擔;
  • 退貨成功後,我們會將款項在3日內返回您的帳戶。